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對地球的未來構成重大威脅。中大一直關注及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更是香港首間承諾於2038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大學。中大積極引領氣候研究,促進理解氣候變化,剖析不同觀點和實踐氣候行動,為社會帶來建設性轉變。
課程
於2023–24學年提供12個相關課程。
政策
作為一所具社會責任的大學,中大已實施《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政策》,亦努力實現各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承諾在2038年實現碳中和,突顯中大對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碳足跡的承諾。
航空旅程產生大量碳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其中一個主因。中大的《碳補償鼓勵政策》鼓勵教職員購買碳補償支持減碳項目,以抵銷乘坐航班所產生的碳排放。
研究
氣候變化令颱風、洪水和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構成更大的威脅。2023年夏季的超強颱風蘇拉帶來的破壞和損失,以及隨後香港經歷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黑色暴雨,提示我們必須透過以研究及實證為基礎的政策倡議、培訓和演習以提高各層面的災害防備能力和應變措施。
在新冠疫情後,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COUC》繼續在國際上提供醫療人道救援。中大作為牛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的亞洲合作夥伴,參與為期八年的跨學科全球健康研究項目「結束之後:全球衛生中疾病、災害和藥物的生活經歷和後續問題」。中大將繼續鞏固其作為災難和醫療人道應變研究、教育和政策諮詢的國際專業中心、協助亞太地區的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研究、提供本地和國際醫療人道救援和提升香港在全球減少災害風險政策的領導地位。

達致碳中和的承諾
中大在其《中大策略計劃2020-2025》中訂立2038碳中和目標,以應對氣候危機。為達致此目標,中大推行了一系列減碳措施,包括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推行「學生宿舍節約能源獎勵計劃」,以及推動綠色出行。我們還推行了「中大綠色辦公室計劃」和「能源效益資助計劃」等計劃,讓大學成員參與氣候行動。
2024年,崇基學院推出「碳中和在崇基」,包括「崇基碳中和花園」和「崇基碳中和挑戰」,旨在鼓勵學院師生積極參與減少碳排放,在校園內培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責任的文化。

氣候變化的本地教育活動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先驅,中大設立了全球首個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MoCC),並擔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香港地區分會的聯席主持,動員學術機構共同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課題。
「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帶領極地科學家執行南北極科學考察等重要任務,研究氣候變化。中大於2024年4月舉辦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以響應「雪龍2」號訪港。超過2,000位來自不同專業范疇的科學家、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袖和嘉賓聚首一堂,討論極地研究和氣候變化的最新發現。在為期兩天的會議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分享研究成果,包括南極磷蝦的遷移和極地冰層融化等。此外,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於2024年4月至8月期間舉辦了「走進極地:雪龍2號的科學之旅」的沉浸式展覽,讓公眾深入了解「雪龍2」號的研究工作和遇到的艱巨挑戰。

上一個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目標 12
下一個
水下生物
目標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