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4| 水下生物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海洋、河流及海洋資源在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香港中文大學致力保護水生生態系統,訂立相關政策,在海洋資源的運用及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我們亦向中學生以至公眾提供教育培訓,宣揚保育海洋生態的重要性。

課程

於2021–22學年提供6個相關課程。

政策

全球鯊魚族群數量遽減的問題受關注,有見及此,中大已在2012年實行《停止食用魚翅政策》 ,終止消耗魚翅製品。根據大學 《可持續採購指引》,中大禁止採購魚翅、藍鰭吞拿魚、蘇眉、紅斑及鱘魚魚子,校內的餐廳及膳堂亦不可供應相關菜式,此限制亦適用於中大舉辦及資助的活動。

研究

紅樹林生態系統曾經遍佈熱帶地區,近年卻在全球各地迅速消失。中大李成業教授與香港大學簡詩諾博士的聯合研究發現,在眾多生態系統中,紅樹林的功能冗餘度最低,說明紅樹林在人為的環境變化岌岌可危。研究亦提出生態系統若有高功能冗餘度,就相當於持有「生態功能保險」,即當某一物種消失時,另一物種可彌補損失,取而代之發揮同樣或相似的生態功能,以維持整個生態系統正常運作。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發表。

在眾多生物進化理論中,均假定超微型海洋細菌「原綠球藻」擁有龐大種群規模,亦因而認為「自然選擇( 舊譯物競天擇)」是對原綠球藻最為有效的演化推動力。生命科學學院羅海偉教授領導的研究推翻此說,團隊發現「遺傳漂變」才是原綠球藻演化的關鍵驅動力 。研究結果更意味著由原綠球藻驅動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效率可能遠低於預期,影響全球氣候調節。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

將海洋保育推廣至青少年

為推廣海洋保育,生命科學學院崔佩怡博士成立珊瑚學院,舉辦外展活動及進行學術研究。學院於2021年舉辦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如「公民科學家計劃:珊瑚拯救小隊」、「育養珊瑚校園計劃」及「東平洲珊瑚生態探索之旅」,藉此教育青少年保育珊瑚如何重要。除教育活動外,學院亦在生物學、生態學及修復香港珊瑚生態上進行深入研究。

上一個

氣候行動

目標13

下一個

陸地生物

目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