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

 

中大年轻倡议者 为未来发愤图强

# 可持续发展目标
# 倡议
# 年轻人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徐跃羚
"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作榜样」—— 提摩太前书4章12节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参与。各领域的学者花毕生心血研究改变世界的方法;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挺身而出,为他们珍视的议题发声。文中收录四位中大学生的故事,他们奉上自己的青春,务求令更多人关注迫切的社会议题。几位学生年少有为,他们积累的经验,成为议论圆桌上不可或缺的声音。
「任何人都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发声」
萧雯禧(生物医学工程学四年级学生)
萧雯禧于15岁时首次只身坐上飞机,跨越太平洋,远赴墨西哥参与联合国会议,展开一个非比寻常的旅程。 「我父母要目送年仅15岁的孩子,坐26小时飞机到墨西哥,无疑感到胆战心惊。但他们仍说:『你注意安全就好。』」这次旅程,让她迈出关键第一步,成为青年倡议者,足迹遍及卢旺达和瑞士等地。
萧雯禧在香港长大,从小就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和事,而她的好奇心随年月有增无减。她喜欢电子通讯,利用科技联系世界不同文化,这个领域有助她成为青年倡议者,也启发她探索健康与科技如何互相配合。 「新冠疫情已经清楚展现两者如何相辅相成,科技对医疗服务或遥距手术等更先进的范畴,都有莫大裨益。」她希望以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数码包容,建构平等社会。
2022年,萧雯禧远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出席国际电联全权代表大会
萧雯禧仍是中大本科生,但在短短数年间已取得不少成就。她指出:「我有机会到不同国家出席国际会议,并建立网络。近年,联合国计划于会议上加入青年代表,我有幸获邀出席发表意见,与各国领袖讨论相关议题。」她感谢中大为学生连接国际社会,令她认识和理解国际挑战。而传讯课程亦令她提升沟通技巧,为与国际政要交谈做好准备。
谈到未来大计,萧雯禧说她仍在考虑会否以倡议为业。但她补充,倡议工作并非单单一人之责。 「任何人都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发声,因它涉及众多层面,只要你有擅长的领域,就有资格思考如何在该领域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小部分,甚至引导整个发展路向。」有人说在学习和课余活动之间取得平衡,一定十分困难,但萧雯禧去年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实习时,也能兼顾中大学业,她坚信两者并不对立。 「懂得运用自己拥有的知识改变世界,远比取得好成绩重要。」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左)郭梓乐(2017/法律)和(右)杨思毅(2017/政治与行政学)
访问期间,「JUST FEEL 感讲」共同创办人郭梓乐和杨思毅后方挂有一幅大型横额「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郭梓乐而言,这格言道出他们组织的中心思想:「当大家有争拗和不同意见时,我们除了分辨对错,还可以理解彼此的心情和感受吗?」
两位创办人在中大修读学士课程时,从生活点滴中学懂沟通的价值。杨思毅坦言幼年的创伤经历,令他明白敞开心扉的重要;郭梓乐经历过四年愉快的舍堂生活,其间与舍友促膝长谈,也种下了「JUST FEEL 感讲」的种子。他俩于Teach for Hong Kong计划执教时认识,这一年经验让修读法律和政治与行政学的他们明白到,香港以至全球的教育体制,都没有制定有效、完善的方法处理日常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情绪。有见及此,他们毕业后与另一中大校友魏敬国成立「JUST FEEL 感讲」,为学校提供校本支援,包括「感受需要卡」、心情记录日记、学生课程及教材等,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家Marshall Rosenberg「善意沟通」的态度、技巧和知识,让他们积极培养同理心,促进个人身心灵健康,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两位创办人认为,学校缺乏系统化的情意教育,成为普及的一大难题。杨思毅举例说,情意教育目前只被视作「非正规教育」,重视程度远比其他科目低。他解释:「正规教育,即小时候读的『中英数常』;我们认为社交情绪教育应融入正规教育中,惟现时仅当作课外活动。」他又指出,这种教育能惠及所有学生,学校不应只呼吁「曳仔」参与。
「JUST FEEL 感讲」为学校提供校本支援,包括「感受需要卡」、心情记录日记、学生课程及教材等,向学生传授「善意沟通」的态度、技巧和知识
JUST FEEL 感讲团队
尽管如此,郭梓乐观察到现时愈来愈多人讨论心理健康议题,同理心也被视为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种种进步迹象令人鼓舞。 「虽然未普及,但我们看见这个变化仍感到欣慰。」

「JUST FEEL 感讲」短短五年内已与超过三十间学校合作,但两位创办人仍希望让更多人认识情意教育。他们认为中大是一个「疗愈之地」,二人目前在和声书院授课,希望能教晓大学生身心灵健康的重要。郭梓乐笑言:「我回到中大,就是要分享我的经验,就像我当年在宿舍向舍友分享一样。」

「我们有在此出现和发声的理由」
陈天蓝(2023/全球研究)
谈起启发自己的人,多数人会提及有远见的名人,例如政治家或其他公众人物;令陈天蓝刻骨铭心的,却是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远赴米兰参与气候研讨会,在Instagram上传一段短片,片段中她坐在台下聆听达官贵人演讲,心怀不忿,因她千里迢迢跑到意大利,换来只是一席旁听,无法参与讨论。 「片段启发了我,『青年倡议者』毋须轻视自己,我们既然获邀出席,就有出现和发声的理由。」她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倡议者的潜能,自此积极参与气候倡议工作。
陈天蓝就读中学时,已对素食主义产生兴趣,她于是主动加入网络群体,希望从中加深认识。 「从素食主义开始,我了解到食品产业对资源分配产生的问题,他们消耗许多资源种植谷物供动物食用,但这些资源其实可以更有效运用。」自此,她一直探索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活跃的青年气候倡议者,到访世界各地进行游说,更以青年代表身分出席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一路走来,她致力探索可持续发展、认识气候变化,也尽力向身边的年轻人解说。 2022年,她代表中大参加由国际大学气候联盟主办的学生论坛,向与会人士解释社区抵御气候变化的方法,以及年轻人如何能以不同方式关注气候。
就读中大期间,陈天蓝积极参与各类型活动,希望令身边人更关注气候问题。她在中大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MoCC)担任博物馆大使多年,认为这职位「令我走上气候倡议之路」。她补充,这份工作不但教晓她许多知识,也让她更有信心与不同国籍和阶层的参观者交流。
陈天蓝就读中大时担任博物馆大使,并开展其气候倡议之路。
陳天藍與青年環境網絡的成員舉辦綠色就業博覽會
陈天蓝也积极参与校外气候倡议工作,例如协助建立青年环境网络,凝聚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举办气候峰会等活动,集众人之力向目标迈进。他们成功举办绿色就业博览会,展示香港各种有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今年,青年环境网络再次与商界环保协会合作,举办第二届绿色就业博览会,吸引约二百名参加者、讲者及工作坊协作者。
陈天蓝正在德国攻读硕士学位,希望扩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她早年在中大修读社会科学,现在对政策制订更感兴趣,尤其是环境政策如何造福大众,期望毕业后能在智库从事政策研究。陈天蓝最近以兼职形式加入国际碳行动伙伴关系,这个合作论坛汇集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员皆有参与碳排放交易体系。 「我也不太清楚自己未来倡议工作的方向,仍在寻找答案。欧洲经常举辧各类国际会议,机遇处处,既然我身处当地,或许会多考虑这方面的可能性吧。 」说到这里,她脑海里浮现种种可能,不禁笑逐颜开。
不少年轻人都希望像萧雯禧、郭梓乐、杨思毅和陈天蓝一样,为可持续发展出一分力。这群满腔热诚的年轻气候倡议者亟需系统性的支持和社群支持,以成功推动社会变革。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遂于2023年12月推出「MoCC学人」计划,旨在帮助曾任博物馆大使的杰出校友建立网络,协助他们发挥潜能,成为年轻新一代的楷模。适逢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和中大60周年校庆,该计划正好展示了前任博物馆大使的优秀表现,同时亦为他们创造更多成功机会,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发挥所长,带领社会走向更美好的将来。博物馆于十周年庆典上委任前博物馆大使钟芯豫(19/地理与资源管理学)为首位MoCC学人,充分肯定她于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钟芯豫获委任为首位MoCC学人
徐跃羚为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编辑
Amy Li is an editor in the Communications and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