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17 |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加强执行手段,恢复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2030年议程》呼吁所有国家以行动确保没有人被边缘化。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坚实的国际伙伴关系和合作。中大非常重视此类联伙伴关系,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地的大学、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建立联系,以加强实施策略,并促进在可持续发展倡议方面的合作。

课程

于2023–24学年提供16个相关课程。

气候研究和行的合作

中大成为国际大学气候联盟(IUCA)的成员,与其他大学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中大与IUCA紧密合作,开发一个评估气候对健康的威胁及模拟其影响程度的框架,协助决策者了解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促进他们在气候防备、适应和缓解方面制定政策。

牛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CCOUC)于2011年成立,是一个非牟利研究中心,在大中华及亚太地区进行灾难及医疗人道救援领域的研究、培训和协助社区知识转移。成立12年来成绩斐然,双方将延续为期三年的合作。

促进创新和创业的合作

中大同仁参与社会创业,展现他们积极为社会带来可持续的正面影响。为此,中大社群开展了多项方案和计划。 「可持续知识转移基金」(S-KPF)是香港首个以此为目标的资助计划,让学者转移他们的学术知识并创办社会企业,提供为期两年的种子基金、孵化计划、培训及支援,使这些社会企业能够自给自足,并获得外部投资或其他财政支援。学生事务处的「社会企业起动计划」为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创办的社企提供支援。在2023/24学年的师友计划下,六支获选的队伍获颁最高十万港元的种子基金,并由同为中大杰出校友的商界成功人士指导创办社会企业。

中大七支研究团队获首届「产学研1+计划」(RAISe+)接纳,协助本地大学将其研发成果转化为商业项目,并促进政府、学界及厂商合作。中大创新有限公司是中大全资拥有的公司,致力投资新企业,为中大研发的创新技术寻找实际应用机会,并为获选的七个项目团队中的六个提供支援。这些项目的创新理念,包括健康和医学、机器人和先进生产技术,反映中大与工业界紧密联系和对转化研究的承诺。

在更广泛的社区中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教育

2024年4月,中大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路香港分会、香港极地研究中心和上海南北极地后勤保障中心合作,举办为期两天的「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极地科考、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是中国首艘国产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访港的活动之一。超过二千名来自不同专业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和嘉宾齐聚一堂,讨论极地研究和受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最新发展。

由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组织的2024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于2024年6月在曼谷举行。中大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在多个小组讨论中分享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见解。大会汇集了三千名全球领导者和创新研究者,为迫在眉睫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寻找解决方案。

上一个

和平、正义和强大机构

目标 16

下一个

无贫穷

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