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2| 零饥饿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导致饥饿人口急增,至2021年更影响全球总人口约百分之十。 战争、极端天气和经济衰退是造成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 面对急遽变化的环境挑战,中大致力进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及食品安全相关的创新研究,期望在粮食生产技术寻求突破。 我们亦奉行可持续采购原则,强调公平贸易和可持续粮食消费模式。

课程

于2022–23学年提供30个相关课程。

政策

作为公营高等教育学府,中大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采购流程中,确保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均对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大学实施 《可持续采购政策 》 和《可持续采购指引 》,以支持公平贸易和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产品,并提供素食选择。 中大承诺秉持具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消费模式,排除受保护及非可持续生产的食物。 《可持续采购指引》列明,严禁在校园内提供或推广发菜、鲟鱼鱼子酱和苏眉鱼,包括所有由中大组织或付费的活动、以至大学及学院营运的会所、膳堂或餐厅。 我们亦参照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海鲜选择指引》,严格遵循三个选购海鲜类别原则,减少由食物选择衍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研究

香港新界稻米种植及围村文化始于宋朝,优秀的稻米品种为清朝皇室贡品,并曾出口至东南亚和美国等地。 为复兴本地稻米农耕文化,中大「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 」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携手进行「香港水稻复育计划 」,希望向新一代农夫推广本地传世稻米品种。

中大团队利用生物信息技术为「花腰仔」和「丝苗」种子进行基因组分析,确认两个品种在繁殖期间均能保持稳定纯度,未有受杂交污染。 团队更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分析技术,配以分子标记法,成功为「花腰仔」和「丝苗」制作能分辨真伪的「基因身分证」。 合作计划不但展示出以新科技应用回馈社会,更可作为STEM教育的教学材料。
粮食危机是当今人类其中一个最迫切的挑战:世界上约十分之一的人口正面临粮食短缺。 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运用顶尖基因组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野生大豆中发现一种新型耐盐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育成耐盐耐旱大豆。 这项技术不但增加小型农场的大豆产量,也有助开垦世界各地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壤。

上一个

无贫穷

目标1

下一个

良好健康与福祉

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