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承受之轻

全面和免费的阿兹海默症筛检助长者过有尊严的晚年

# 阿兹海默症
# 及早介入治疗
# 健康公平

# 健康教育
# 关注认知障碍症
# 大脑健康
"
获奖电影《永远的爱丽丝》(Still Alice)描述一位语言学教授患上早发性阿兹海默症的遭遇。她开始感到迷失,并察觉到自己逐渐失去记忆。阿兹海默症导致的认知能力衰退,不仅令患者苦不堪言,身边的亲友同样饱受磨难。

香港人均寿命高达85岁,不过长寿不代表活得好。 70岁或以上的老人中,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认知障碍症,影响记忆、思考、行为、情绪和日常活动。阿兹海默症是认知障碍症最常见的原因,约占认知障碍症病例约60-80%。然而,很多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误以为是正常老化的征状,因此没有在发病初期求医,直到认知障碍恶化至影响日常活动才急忙求医。近年的研究显示,如果我们能够增强大脑健康,减低认知障碍症的各种风险因子,足以预防45%的认知障碍症。对于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促进大脑健康也可以减缓病情恶化。

提高大脑健康意识 及早介入治疗
联合国健康老龄化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提倡多方改变,借以履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促使社会健康老龄化。为响应这项国际倡议和协助香港认知障碍症患者渡过重重挑战,高锟慈善基金与中大于2023年联手推出高锟中大「脑智同护」服务。

「脑智同护」服务获林青霞博士慷慨赞助,为年届60至80岁的香港市民提供全面的脑健康评估,让约800名市民接受全面和小区为本的服务,冀望筛检出有高风险的长者或有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并且鼓励他们过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血管病变风险,预防认知障碍的出现或延迟阿兹海默症恶化,长远减轻病症带来的社会负担。

高锟中大「脑智同护」服务宣传片 (来源:「脑智同护」服务)

合资格的市民可以先在「脑智同护」网站填妥网上问卷,怀疑出现早期认知障碍症状的市民会获邀前往停泊于中大的「脑智同护」服务流动车,由团队注册护士为他们进行全面的临床及认知评估,并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拍摄「眼底相」评估大脑健康状况。团队会根据情况安排参加者于一至三周后覆诊,跟进有阿兹海默症风险及/ 或「眼底相」显示阳性结果的参加者,为他们讲解评估结果及订立度身订造的预防或治疗方案;而怀疑有早期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将转介医生作进一部的诊治,务求及早跟进早期阿兹海默症。

以研究为基础的基层医疗
「脑智同护」服务流动车上的眼底照相机采用由中大医学院领导的国际团队开发,世界上第一个能够仅透过视网膜影像检测出有阿兹海默症风险的人工智能模型。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因此眼睛是窥探病变的窗口,能显示与阿兹海默症有关的大脑血管和神经的异常变化。

这项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度约为80%。眼底摄影系统不仅容易应用,而且无创及高成本效益,因此日渐广泛应用于脑部健康筛查,成为识别阿兹海默症高危人士的重要工具。检查后及早实行预防措施,例如在不同层面改变生活方式,阻止病况恶化。

图为中大研发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眼底相」分析系统。拍摄「眼底相」的过程快捷方便,人工智能系统仅需约一分钟,即可运算出「风险评估分数」,以侦测接受检查者患有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实现健康公平
照顾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年187,145港元。认知障碍症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大脑积聚了名为「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异常物质。医药界已开发了抗淀粉样蛋白药物,供病情尚未影响日常活动的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服用,能有助消除这些斑块,减缓疾病恶化。

中大莫庆尧医学教授兼「脑智同护」服务联席总监莫仲棠教授说:「应用这些获FDA(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新药治疗早期阿兹海默症,以及经常进行脑部磁力共振扫描以监察潜在副作用的成本约为每年几十万港元,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负担的。」「『脑智同护』服务为有阿兹海默症风险或初期病征的人士提供小区教育及度身订造的预防建议,以提供长者多一个较便宜的预防或治疗方案。」

(左起)赵夏瀛医生、「脑智同护」服务大使及赞助人林青霞博士,以及莫仲棠教授(来源:「脑智同护」服务)
决定健康的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包括社会共容、教育和获得可负担而优质的医疗服务。莫教授补充说:「贫困的长者会有罹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因为他们缺乏做健康检查的意识和资源。当病征日渐明显并影响日常活动时,要提供可以逆转症状的治疗已经太迟。 」
除了对公共医疗系统造成负担外,认知障碍症也会影响社会劳动力。在亲人的认知和身体衰退时,有些人因为缺乏资源聘请看护而需要辞掉工作照顾家人,但照护过程和对疾病的羞耻感会让照护者感到困扰。因此,早期筛检和介入可以减轻社会成本。

决定健康的社会因素(来源:Healthy People 2030)

团队鼓励服务使用者从事轻微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来源:「脑智同护」服务)
「脑智同护」服务联席总监赵夏瀛医生说:「有赖林青霞博士的慷慨赞助及用心推广,服务推出至今大受欢迎。」截至2024年8月,计划已经服务了487位本地长者,85%的参加者有相对正常的认知水平,但阿兹海默症风险因素的管理未如理想,例如缺乏运动和胆固醇过高;15%的参加者有认知障碍,需要进一步的医学检验以判断是否为早期阿兹海默症,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身症状的严重性和就医的必要;另有15%的参与者经「眼底相」筛检为阳性,显示他们的脑部健康状况未如理想。团队合共为135名阿兹海默症风险因素控制不佳或「眼底相」呈阳性的参与者提供度身订造的疗程,并完成了六个月的跟进治疗。
芬兰一项研究计画FINGER(芬兰老年医学介入研究:认知损伤与失能的预防)显示,在不同层面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大脑健康,预防认知能力衰退(来源:Miia Kivipelto and Mai-Lis Hellénius )
赵医生补充说:「团队亦会为个别参加者提供健康教育,涵盖饮食、锻炼(有氧运动和肌肉强化)和心血管风险管理等,成效显著。」「脑智同护」服务借鉴芬兰一项研究计画FINGER(芬兰老年医学介入研究:认知损伤与失能的预防),制定全方位的健康生活建议。
要建构永续城市,就要悉心营造让人茁壮成长和有尊严地生活的环境。只要配合多方因素,大脑健康衰退和认知障碍症未必无法逆转。凭借中大在认知障碍症的专业研究和与本地医疗服务团体合作,研究团队在早期诊断和社区教育方面发挥跨学科的协同效应,致力建立一个共融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创造更公平的未来。
前中大校长高锟教授(右)是诺贝尔光学奖得主和「光纤之父」,患上阿兹海默症多年,至2018年逝世。其妻子高黄美芸女士(左)多年来教育公众认识此病
中大与高锟慈善基金于2024年11月9日晚上合办「脑智同护」慈善晚宴,提倡关注认知障碍症,合共筹得超过500万港元,令「脑智同护」服务先导计划完结后,得以延续服务多3年。图为嘉宾于晚宴上祝酒(来源:「脑智同护」服务)
刘婉瑜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