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教授2006年加入中大,因為教學,最初集中研究西營盤、中上環和筲箕灣等舊區的建築特色。為了讓學生掌握建築設計,了解建築與人和土地的關係,2014年開始走向西貢、大埔和長洲。2019年開始更深入人跡罕至的鄉郊。當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開始動工,環境及生態局轄下鄉郊保育辦公室邀請各方申請保育資助。他表示:「除了生態和環境保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還涵蓋鄉郊遺址,即是不止自然環境,還有村落;有村落就有建築、文物和文化。」新冠疫情封關下,本地遊興起,加上舊村村民復村的意志和魄力,他與鄉野的紅線就此牽上。
2019年末,鍾教授透過友人認識為復村四出奔波的梅子林村長曾玉安。六七十年代,這條位於新界沙頭角的客家村尚有人煙,前有梯田,後有風水林,南有水井河溪,八十年代村民陸續移居市區而逐漸荒廢。鍾教授初到梅子林時,處處頹垣敗瓦,村落淹沒於叢林中。往後的日子,他徒步入村,清理舊物瓦礫,拿着鋤頭,在陽光下揮汗如雨,為的是令這條有三百六十年歷史的村落重生。春去夏來,他帶領參與中大博群活動的學生進村,與村民商量後,決定申請資助,2020年10月開始連同建築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復修老屋和壁畫屋。
一根紅線,牽引出另一段機緣。2021年末,早年嫁往沙頭角海東岸谷埔的梅子林村民,委託鍾教授和團隊赴谷埔五肚,修葺夫家的楊氏大宅。現在,大宅成為中大跨學科教研基地,人類學、建築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和生命科學的師生雲集於斯,研究谷埔平原和溪谷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
鍾教授認為,鄉郊彌足珍貴,是因為那種真實性,能令身心圓滿:「你要接觸環境,跟它互動,不只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自然環境有一種真實性,是虛擬世界和講求速度的城市沒有的。它有阻力,無法事事由你掌控,你要包容,要有耐性。」2015年,聯合國發布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永續城鄉正是其一。締造綠色空間,連結城市和鄉郊,以至保育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表達對環境和世界的珍重,也是在有涯人生中,一種決意享受自然生活的閑雅態度。要達成目標,不只靠一人之力,而是由團隊磋商共創。近年,歐洲各國、中國、日本和台灣等地日益關注城鄉互動和鄉郊復興,在香港,走入山野也不再停留在小眾層次;在中大,對復修廢村愈來愈投入的鍾教授與十多位建築和人類學等學系的老師和研究員組成興趣小組,除繪畫發展藍圖,也會相約郊遊,下一步是成立城鄉復育研究中心。
一磚一瓦,連繫有共同夢想的人。在山野鄉郊,鍾宏亮教授和團隊眾人,找到了他們的靜好歲月。
備註:”梅子林復育計劃”及”遊谷探埔”兩項設計研究項目, 均獲得鄉郊保育辦公室(CCO)屬下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