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止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大致力建設一個擁有蓬勃發展的陸地生態系統,重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校園。中大不僅是我們學生和教職員的家園,也是眾多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安樂窩,當中不乏珍貴稀有物種。我們希望透過研究、知識轉移和教育,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確保下一代能夠繼承現有的宜居環境。
課程
於2023–24學年提供12個相關課程。
政策
研究
由中大地球及環境科學課程戴沛權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Ali Ismaeel博士,聯同赫爾辛基大學Eduardo Maeda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關於温度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的重要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熱帶雨林林下的近地温度比林上露天環境温度低,有助理解生物如何適應環境和為應對氣候變化制定保育策略。這項研究揭示熱帶雨林中的微氣候,並為生態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見解。

自組織結構的形成支配生命系統有序運行。中大物理系生命物質物理實驗室發現了一種名為「自增強流動性」的簡單物理機制,可以驅使生命系統自發形成有序空間圖案。這機制由活細菌組成的生物流體中觀察到,他們能自發地從湍流中演化出穩定有序的大規模渦旋陣列。與傳統的化學訊號傳遞不同,這種機制提供了簡單的物理互動解釋生物結構的形成。研究的意義深遠,並可以應用於再生醫學、仿生材料和自驅動納米機器人等領域。
中大醫學院神經科學專家柯亞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容永豪教授透過大鼠實驗發現動物擁有理解數字的能力,為研究人類理解數字能力和相關障礙的神經科學基礎提供關鍵的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採用嶄新的數字學習任務、腦活動干預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型,發現大鼠在代表數位量的聲音訓練時可以培養出數感。研究結果顯示,大鼠的大腦中存在特定區域負責處理數字信息,這為理解動物如何感知和量化數字提供了重要啟示。這發現不僅有助解釋人類和動物的大腦如何處理數位,還為數字處理所涉及的神經迴路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潛在應用提供見解。

觸手可及的植物果實種子資料庫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胡秀英植物標本館團隊建立了一個創新的3D植物果實種子資料庫。結合植物分類學及數碼攝影測量法,水果和種子虛擬園標本館展示500多個本地物種的3D模型,為本地植物鑒定、生態調查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依據。
3D模型擁有高解析度,並且可以360度旋轉,用戶可以檢視小至一毫米的植物結構特徵,例如樹葉或種子紋理。資料庫現已開放使用,用戶無須安裝任何輔助軟件即可在線查看。3D模型建立方法及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
生態教育活動
中大校園物種豐富,完美示範人工都市棲息地如何為眾多動植物提供食物及居所。為了提倡自然探索和欣賞城市生物多樣性,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處和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獲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開展「體驗城市生物多樣性@未圓湖」計劃,透過網上學習平台、工作坊和戶外考察活動,鼓勵參加者探索並與大自然建立聯繫,同時了解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上一個
水下生物
目標 14
下一個
和平、正義和強大機構
目標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