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7 |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加強執行手段,恢復可持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2030年議程》呼籲所有國家以行動確保沒有人被邊緣化。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堅實的國際夥伴關係和合作。中大非常重視此類聯夥伴關係,積極尋求與世界各地的大學、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構建立聯繫,以加強實施策略,並促進在可持續發展倡議方面的合作。

課程

於2023–24學年提供16個相關課程。

氣候研究和行的合作

中大成為國際大學氣候聯盟(IUCA)的成員,與其他大學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中大與IUCA緊密合作,開發一個評估氣候對健康的威脅及模擬其影響程度的框架,協助決策者了解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促進他們在氣候防備、適應和緩解方面制定政策。

牛津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COUC)於2011年成立,是一個非牟利研究中心,在大中華及亞太地區進行災難及醫療人道救援領域的研究、培訓和協助社區知識轉移。成立12年來成績斐然,雙方將延續為期三年的合作。

促進創新和創業的合作

中大同仁參與社會創業,展現他們積極為社會帶來可持續的正面影響。為此,中大社群開展了多項方案和計劃。「可持續知識轉移基金」(S-KPF)是香港首個以此為目標的資助計劃,讓學者轉移他們的學術知識並創辦社會企業,提供為期兩年的種子基金、孵化計劃、培訓及支援,使這些社會企業能夠自給自足,並獲得外部投資或其他財政支援。學生事務處的「社會企業起動計劃」為學生和應屆畢業生創辦的社企提供支援。在2023/24學年的師友計劃下,六支獲選的隊伍獲頒最高十萬港元的種子基金,並由同為中大傑出校友的商界成功人士指導創辦社會企業。

中大七支研究團隊獲首屆「產學研1+計劃」(RAISe+)接納,協助本地大學將其研發成果轉化為商業項目,並促進政府、學界及廠商合作。中大創新有限公司是中大全資擁有的公司,致力投資新企業,為中大研發的創新技術尋找實際應用機會,並為獲選的七個項目團隊中的六個提供支援。這些項目的創新理念,包括健康和醫學、機器人和先進生產技術,反映中大與工業界緊密聯繫和對轉化研究的承諾。

在更廣泛的社區中開展可持續發展目標教育

2024年4月,中大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香港分會、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和上海南北極地後勤保障中心合作,舉辦為期兩天的「氣候變化國際會議:極地科考、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是中國首艘國產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訪港的活動之一。超過二千名來自不同專業的科學家、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袖和嘉賓齊聚一堂,討論極地研究和受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最新發展。

由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組織的2024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於2024年6月在曼谷舉行。中大代表團出席會議,並在多個小組討論中分享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見解。大會匯集了三千名全球領導者和創新研究者,為迫在眉睫的可持續發展危機尋找解決方案。

上一個

和平、正義和強大機構

目標 16

下一個

無貧窮

目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