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在地美麗

 

鍾宏亮教授緣牽山旮旯

# 可持續發展城市
# 本地鄉郊
# 文化保育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凱琪
"
鍾宏亮教授
鍾宏亮教授 喜歡思考空間和物質,對生命有獨特的感覺。他自小喜愛畫畫和砌模型,鍾情遊樂場的「擒鋼架」,專研空間的建築學令這位建築學院教授,跟世界有與別不同的連繫。宛如世外桃源的本地鄉郊,給他的感覺尤其真實。

鍾教授2006年加入中大,因為教學,最初集中研究西營盤、中上環和筲箕灣等舊區的建築特色。為了讓學生掌握建築設計,了解建築與人和土地的關係,2014年開始走向西貢、大埔和長洲。2019年開始更深入人跡罕至的鄉郊。當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開始動工,環境及生態局轄下鄉郊保育辦公室邀請各方申請保育資助。他表示:「除了生態和環境保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還涵蓋鄉郊遺址,即是不止自然環境,還有村落;有村落就有建築、文物和文化。」新冠疫情封關下,本地遊興起,加上舊村村民復村的意志和魄力,他與鄉野的紅線就此牽上。

春在綠蕪中

2019年末,鍾教授透過友人認識為復村四出奔波的梅子林村長曾玉安。六七十年代,這條位於新界沙頭角的客家村尚有人煙,前有梯田,後有風水林,南有水井河溪,八十年代村民陸續移居市區而逐漸荒廢。鍾教授初到梅子林時,處處頹垣敗瓦,村落淹沒於叢林中。往後的日子,他徒步入村,清理舊物瓦礫,拿着鋤頭,在陽光下揮汗如雨,為的是令這條有三百六十年歷史的村落重生。春去夏來,他帶領參與中大博群活動的學生進村,與村民商量後,決定申請資助,2020年10月開始連同建築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復修老屋和壁畫屋。

鍾教授(左)和曾玉安在完成首階段復修的老屋前留影
鍾教授將復修過程娓娓道來:「設計之前,同學會了解村落布局、建築類型和材料,例如他們會使用將泥土壓實的夯土、泥磚和黑瓦。這是較傳統的建築方式,具華南或嶺南文化特色,但又有本土的演繹。」
梅子林處於深山,需由荔枝窩徒步半小時入村,故建築上一切從簡,使用竹、木和鐵通等輕巧材料,亦會就地取材,使用塌下的磚瓦和泥土,並測試不同配方,造出最堅實的夯土。心思和汗水,凝鑄了他們跟土地的連繫,跟村民和義工合作,聆聽他們的想法和心聲,修復的不止是舉目可見可的廢墟,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包容。能在荒蕪中開出綠洲,靠的是剛柔並濟的人心。2022年9月,老屋和壁畫屋竣工,鍾教授與學生在梅子林舉辦萌芽節,以導賞和工作坊慶祝舊村復生。團隊目前正進行第二期修復,加固老屋,希望村民和探訪者逗留更長時間。
壁畫屋外,跟村民商討復修細節
梅子林復育的成功,迴響不絕絕。不少非政府組織和大學陸續開展文化和生態保育項目,浪漫電影漫步偏僻古村,公眾目光漸漸投向遺世一隅。
鍾教授說:「項目令很多村民返鄉,一些重建自己的村屋,一些和非政府組織合作,興建公共設施,如沿斜坡和樹下製造枱凳,還有半開放式廚房,全全是村民、義工跟同學攜手合力做出來的。」
遊谷探埔

一根紅線,牽引出另一段機緣。2021年末,早年嫁往沙頭角海東岸谷埔的梅子林村民,委託鍾教授和團隊赴谷埔五肚,修葺夫家的楊氏大宅。現在,大宅成為中大跨學科教研基地,人類學、建築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和生命科學的師生雲集於斯,研究谷埔平原和溪谷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

經修復的谷埔五肚楊宅,也是中大的跨學科教研基地
村民訓練成導賞員,向公眾細說谷埔知識和他們的生活故事
谷埔的修復涉及獨立屋宅,團隊跟村民感覺尤其親近。自英國回流的宅主,在屋前緩緩升起柴火,炊煙裊裊中,「瀨鑊邊」等一道道經典客家菜重現眼前,談笑間,踏實幸福感覺,由胃入心。楊宅2023年初完成翻新,團隊移師田心李宅,目標,是令它更環保、更低碳。
「所謂低碳,就是回復傳統建築的抗熱能力和自然通風。若牆和屋頂厚一些,室內環境就可調節得較好,冬暖夏涼。經過不同年代,村民將窗戶或牆洞封了,不過,有些地方仍可開通,還原前人毋須開冷氣的涼爽。」他說。
重拾傳統智慧的同時,團隊亦會注入新元素,如太陽能、雨水收集和生態廁所。復耕方面,生命科學的師生會試驗不同農作物不同農,建議更合適的本地物種。深耕細作的復育,帶動了谷埔復甦,兩三戶村民重回家園,諮詢團隊如何修復大宅,重建果園,甚或開設私房菜館。涓涓滴滴,雖不起眼,卻會匯流成重大改變,更重要的是開拓對生活和鄉郊的想像,活現更多可能性。
2023年3月,團隊率領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的同學,一連四日探索谷埔五肚的歷史、地理、生態和文化遺產。圖為同學挖掘和清理村屋遺址,一部舊電視機和養豬鐵籠重見天日
無可取代的真實感

鍾教授認為,鄉郊彌足珍貴,是因為那種真實性,能令身心圓滿:「你要接觸環境,跟它互動,不只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自然環境有一種真實性,是虛擬世界和講求速度的城市沒有的。它有阻力,無法事事由你掌控,你要包容,要有耐性。」2015年,聯合國發布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永續城鄉正是其一。締造綠色空間,連結城市和鄉郊,以至保育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表達對環境和世界的珍重,也是在有涯人生中,一種決意享受自然生活的閑雅態度。要達成目標,不只靠一人之力,而是由團隊磋商共創。近年,歐洲各國、中國、日本和台灣等地日益關注城鄉互動和鄉郊復興,在香港,走入山野也不再停留在小眾層次;在中大,對復修廢村愈來愈投入的鍾教授與十多位建築和人類學等學系的老師和研究員組成興趣小組,除繪畫發展藍圖,也會相約郊遊,下一步是成立城鄉復育研究中心。

「建築需要理解、感受和演繹,無論是歷史或當下的土地,總會有些限制和條件。但你亦可以開闢新事物,甚至聯繫氣候和環保等議題。這些都是富有真實感的嘗試。」

一磚一瓦,連繫有共同夢想的人。在山野鄉郊,鍾宏亮教授和團隊眾人,找到了他們的靜好歲月。

備註:”梅子林復育計劃”及”遊谷探埔”兩項設計研究項目, 均獲得鄉郊保育辦公室(CCO)屬下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資助。

李凱琪為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編輯
Amy Li is an editor in the Communications and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