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全球材料足跡從2000年至2022年間顯著增長了超過70%。隨著20世紀所取得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環境惡化正在危及我們賴以為生的自然系統。中大採取健全、務實的採購和廢物管理措施,以減少生態足跡和廢物。我們積極開展教育活動,以提高公眾對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重要性的認識並了解其重要性。
課程
於2023–24學年提供26個相關課程。
政策
中大經常在校內和校外舉辦各種活動。大學發佈《可持續發展活動籌辦及管理指引》和《可持續發展學生迎新活動指引》,方便行政單位及學生會提前規劃,降低師生在工作或校園生活時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並增強學生的校園體驗。
向下一代推廣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自2010年起,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一直通過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HKSCC),建設香港成為更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賽馬會綠續.源園」計劃(JCSCCP)於2021年推出,由HKSCC會員合力推動,旨在培養新一代成爲謹慎及負責任的消費者。計劃涵蓋三個重點範疇,以響應可持續發展目標12,包括:負責任的選擇模式、負責任的消費模式和負責任的消費者行動主義。

減少製造廢物
香港大部分廚餘與其他都市固體廢物一起被棄置於堆填區。環保署數據顯示,每天有3,495公噸的廚餘被棄置在香港的堆填區,佔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約31%。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大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在校園內測試全球首個廚餘轉化系統「廚餘再生俠」。該系統重新定義廚餘回收,通過在現場將廚餘轉化為漿液,然後被運送到大埔污水處理廠用於產生沼氣,最終轉廢為能。該系統為中大膳堂提供服務,每年成功將約42公噸的廚餘轉化為能源。

即使廚餘處理技術不斷發展,但中大仍然堅持從源頭減廢,並積極推廣惜食文化。「惜食在中大」活動透過學生大使計劃、膳堂宣傳和為餐飲服務商設置回收設施,教育中大成員保護食物資源,減少浪費。中大將繼續結合不同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方案,建設一個更具環保意識和資源節約的校園。

上一個
可持續城市及社區
目標 11
下一個
氣候行動
目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