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4 |水下生物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提供人類生存的基礎,包括食物、能源和水源。然而,90%的重要魚類種群已經枯竭,50%的珊瑚礁已經遭到摧毀。人類的過度開發正在耗盡海洋資源,使其無法更新。中大一直致力推動海洋保育工作,透過研究和教育計劃,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保護海洋的工作。 

課程

於2023–24學年提供6個相關課程。

政策

鑑於全球鯊魚數量大幅下降,中大已於2012年實施了《停止食用魚翅政策》,終止消耗魚翅製品。其後,中大將《可持續採購政策》和《可持續採購指引》擴展至禁止採購魚翅、藍鰭吞拿魚、蘇眉、紅斑及鱘魚魚子。校內的餐廳及膳堂亦不可供應相關菜式,此限制亦適用於中大舉辦及資助的活動。

修復本地受損的珊瑚群落

珊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亦是建立氣候適應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香港的珊瑚覆蓋率自1980年代起顯著下降。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珊瑚學院,專注於珊瑚保育、修復和公眾教育,並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聯手修復香港受損的珊瑚群落及海洋生態。此合作計劃拯救至少1,000塊珊瑚碎塊,育養後重新放回海中,然後由中大的研究團隊密切監察。珊瑚學院以嶄新技術繁殖和培育珊瑚,在修復珊瑚群落同時成功保存其基因多樣性。

以教育支援水生生態系統

珊瑚學院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研討會、工作坊、實驗室參觀、公民科學活動和公共展覽,讓參與者更深入認識香港水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珊瑚世界。此外,透過「育養珊瑚校園計劃」及「漁農自然護理署 x 珊瑚學院育養珊瑚校園計劃」,讓學生親身參與珊瑚修復工作,與珊瑚建立深厚連結。過去五年,珊瑚學院透過多元的教育推廣活動,吸引超過60所本地學校、30,000名師生及300,000公眾參與

上一個

氣候行動

目標 13

下一個

陸地生物

目標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