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4| 水下生物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海洋盛載著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依靠海洋獲取糧食、能源、及食水。可是,90% 的大型魚類種群枯竭;50% 的珊瑚礁遭到破壞,人類從海洋中獲取的資源量,遠超了海洋自行恢復的速度。中大除了從學術研究保護海洋,也以公眾教育活動宣揚保育訊息。

課程

於2022–23學年提供6個相關課程。

政策

全球鯊魚族群數量遽減的問題備受關注,有見及此,中大已在2012年實行《停止食用魚翅政策》,終止消耗魚翅製品。根據大學《可持續採購指引》,中大禁止採購魚翅、藍鰭吞拿魚、蘇眉、紅斑及鱘魚魚子,校內的餐廳及膳堂亦不可供應相關菜式,此限制亦適用於中大舉辦及資助的活動。

修復本地受損的珊瑚群落

珊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亦是建立氣候適應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香港的珊瑚覆蓋率自1980年代起顯著下降。為改善情況,中大珊瑚學院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聯手修復香港受損的珊瑚群落及海洋生態。計劃拯救至少 1,000 塊珊瑚碎塊,育養後重新放回海中,然後由中大的研究團隊密切監察。珊瑚學院以嶄新技術繁殖和培育珊瑚,在修復珊瑚群落同時成功保存其基因多樣性。

以教育支援水生生態系統

塑膠不僅是顯著的温室氣體排放源,更是不可降解的有毒污染物。塑膠的生產速度遠遠超越我們能有效處理它們的速度,科學家預計2050年在海洋中的塑膠將比魚類更多。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在2022年8月至10月舉行「海洋藝術中途島」專題展覽,揭示這個駭人真相。展覽收集一系列以海洋塑膠垃圾製成的藝術品,以及藝術家們遠征太平洋垃圾帶時尋找塑膠污染真相的紀錄。展覽發揮「藝術的力量」,激發大眾的好奇心,呼籲公眾關注海洋塑膠污染,繼而啟發行為轉變。

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與香港歐萊雅(L’Oréal Hong Kong)合作,於2023年10月推出「褪色的珊瑚」流動巡迴展覽,向學生展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潛在威脅。是次巡迴展覽一共到訪十間本地中學,結合多元展品包括環境保育資訊、擴增實境(AR)互動遊戲和珊瑚標本展覽等,以生動方式提醒年青人關注海洋保育。

上一個

氣候行動

目標13

下一個

陸地生物

目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