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5| 陸地生物
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止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大致力建設一個陸地生態系統蓬勃發展、重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校園。校園不僅是學生求學和教職員工作的場所,也是眾多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安樂窩,當中不乏珍貴稀有物種。我們希望透過研究、知識轉移和教育,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確保下一代能夠繼承現有的宜居環境。
課程
於2022–23學年提供12個相關課程。
研究
多足類節肢動物如蜈蚣及千足蟲,擔當著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及養分循環的重要角色。中大生物學團隊完成九個蜈蚣和千足蟲品種的基因組測序及比對分析,建立首個大型多足類動物基因庫,揭示多項遺傳基因變化導致蜈蚣與千足蟲分別演化成掠食及腐食性兩種不同的物種,為節肢類動物的基因演化提供重要見解。研究結果已於《自然–通訊》中發表。
研究團隊致力探索更多生物學和基因學背後隱藏的訊息,了解這些被人們忽視的物種在土壤及森林生態系統中擔當的角色。團隊期望深入了解這些陸地生物的生活形態,認識氣候變化對牠們的影響,以及牠們對維持養分循環的貢獻,把成果應用到農業發展,解決全球糧食問題。
觸手可及的植物果實種子資料庫
生命科學學院胡秀英植物標本館團隊建立了一個創新的3D植物果實種子資料庫,結合植物分類學及數碼攝影測量法,以3D模型呈現三百多種植物標本果實及種子,當中二百多種是本地原生植物,為本地植物鑒定、生態調查和瀕危物種保育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此3D模型擁有高解析度,並且可以 360度旋轉,用戶可以檢視小至一毫米的植物結構特徵,例如樹葉或種子紋理。資料庫現已開放使用,用戶無須安裝任何輔助軟件即可在線查看。3D模型建立方法及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
生態教育活動
中大校園物種豐富,完美示範人工都市棲息地如何為眾多動植物提供食物及居所。為了提倡自然探索和欣賞城市生物多樣性,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處和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獲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開展「體驗城市生物多樣性 @未圓湖」計劃,透過網上學習平台、工作坊和戶外考察活動,鼓勵參加者探索並與大自然建立聯繫,同時了解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上一個
水下生物
目標14
下一個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目標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