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2| 零飢餓

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

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導致飢餓人口急增,至2021年更影響全球總人口約百分之十。戰爭、極端天氣和經濟衰退是造成糧食危機的主要因素。面對急遽變化的環境挑戰,中大致力進行可持續發展農業及食品安全相關的創新研究,期望在糧食生產技術尋求突破。我們亦奉行可持續採購原則,強調公平貿易和可持續糧食消費模式。

課程

於2022–23學年提供30個相關課程。

政策

作為公營高等教育學府,中大將可持續發展原則納入採購流程中,確保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均對環境影響減至最低。大學實施 《可持續採購政策》 和《可持續採購指引》,以支持公平貿易和符合人道主義原則的產品,並提供素食選擇。中大承諾秉持具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消費模式,排除受保護及非可持續生產的食物。 《可持續採購指引》列明,嚴禁在校園內提供或推廣髮菜、鱘魚魚子醬和蘇眉魚,包括所有由中大組織或付費的活動、以至大學及學院營運的會所、膳堂或餐廳。我們亦參照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海鮮選擇指引》,嚴格遵循三個選購海鮮類別原則,減少由食物選擇衍生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研究

香港新界稻米種植及圍村文化始於宋朝,優秀的稻米品種為清朝皇室貢品,並曾出口至東南亞和美國等地。爲復興本地稻米農耕文化,中大「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攜手進行「香港水稻復育計劃」,希望向新一代農夫推廣本地傳世稻米品種。

中大團隊利用生物訊息技術為「花腰仔」和「絲苗」種子進行基因組分析,確認兩個品種在繁殖期間均能保持穩定純度,未有受雜交污染。團隊更利用最新的基因組分析技術,配以分子標記法,成功為「花腰仔」和「絲苗」製作能分辨真偽的「基因身分證」。合作計劃不但展示出以新科技應用回饋社會,更可作爲STEM教育的教學材料。
糧食危機是當今人類其中一個最迫切的挑戰:世界上約十分之一的人口正面臨糧食短缺。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運用頂尖基因組測序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從野生大豆中發現一種新型耐鹽基因,利用分子標記育成耐鹽耐旱大豆。這項技術不但增加小型農場的大豆產量,也有助開墾世界各地乾旱和半乾旱的土壤。

上一個

無貧窮

目標1

下一個
良好健康與福祉
目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