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承受之輕

全面和免費的阿茲海默症篩檢助長者過有尊嚴的晚年

# 阿茲海默症
# 及早介入治療
# 健康公平

# 健康教育
# 關注認知障礙症
# 大腦健康
"
獲獎電影《永遠的愛麗絲》(Still Alice)描述一位語言學教授患上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遭遇。她開始感到迷失,並察覺到自己逐漸失去記憶。阿茲海默症導致的認知能力衰退,不僅令患者苦不堪言,身邊的親友同樣飽受磨難。

香港人均壽命高達85歲,不過長壽不代表活得好。70歲或以上的老人中,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思考、行為、情緒和日常活動。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最常見的原因,約佔認知障礙症病例約60-80%。然而,很多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的徵狀,因此沒有在發病初期求醫,直到認知障礙惡化至影響日常活動才急忙求醫。近年的研究顯示,如果我們能夠增強大腦健康,減低認知障礙症的各種風險因數,足以預防45%的認知障礙症。對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促進大腦健康也可以減緩病情惡化。

提高大腦健康意識 及早介入治療
聯合國健康老齡化十年行動計劃(2021—2030)提倡多方改變,藉以履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促使社會健康老齡化。為響應這項國際倡議和協助香港認知障礙症患者渡過重重挑戰,高錕慈善基金與中大於2023年聯手推出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

「腦智同護」服務獲林青霞博士慷慨贊助,為年屆60至80歲的香港市民提供全面的腦健康評估,讓約800名市民接受全面和社區為本的服務,冀望篩檢出有高風險的長者或有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並且鼓勵過他們積極的生活方式、管理血管病變風險,預防認知障礙的出現或延遲阿茲海默症惡化,長遠減輕病症帶來的社會負擔。

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宣傳片 (來源:「腦智同護」服務)

合資格的市民可以先在「腦智同護」網站填妥網上問卷,懷疑出現早期認知障礙症狀的市民會獲邀前往停泊於中大的「腦智同護」服務流動車,由團隊註冊護士為他們進行全面的臨床及認知評估,並使用人工智能系統拍攝「眼底相」評估大腦健康狀況。團隊會根據情況安排參加者於一至三週後覆診,跟進有阿茲海默症風險及/ 或「眼底相」顯示陽性結果的參加者,為他們講解評估結果及訂立度身訂造的預防或治療方案;而懷疑有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將轉介醫生作進一部的診治,務求及早跟進早期阿茲海默症。

以研究為基礎的基層醫療
「腦智同護」服務流動車上的眼底照相機採用由中大醫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世界上第一個能夠僅透過視網膜影像檢測出有阿茲海默症風險的人工智能模型。視網膜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因此眼睛是窺探病變的窗口,能顯示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大腦血管和神經的異常變化。

這項人工智能模型的準確度約為80%。眼底攝影系統不僅容易應用,而且無創及高成本效益,因此日漸廣泛應用於腦部健康篩查,成為識別阿茲海默症高危人士的重要工具。檢查後及早實行預防措施,例如在不同層面改變生活方式,阻止病況惡化。

圖為中大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眼底相」分析系統。拍攝「眼底相」的過程快捷方便,人工智能系統僅需約一分鐘,即可運算出「風險評估分數」,以偵測接受檢查者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實現健康公平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年187,145港元。認知障礙症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大腦積聚了名為「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異常物質。醫藥界已開發了抗澱粉樣蛋白藥物,供病情尚未影響日常活動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服用,能有助消除這些斑塊,減緩疾病惡化。

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兼「腦智同護」服務聯席總監莫仲棠教授說:「應用這些獲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的新藥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以及經常進行腦部磁力共振掃描以監察潛在副作用的成本約為每年幾十萬港元,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負擔的。」「『腦智同護』服務為有阿茲海默症風險或初期病徵的人士提供社區教育及度身訂造的預防建議,以提供長者多一個較便宜的預防或治療方案。」

(左起)趙夏瀛醫生、「腦智同護」服務大使及贊助人林青霞博士,以及莫仲棠教授(來源:「腦智同護」服務)
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包括社會共容、教育和獲得可負擔而優質的醫療服務。莫教授補充說:「貧困的長者會有罹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因為他們缺乏做健康檢查的意識和資源。當病徵日漸明顯並影響日常活動時,要提供可以逆轉症狀的治療已經太遲。」
除了對公共醫療系統造成負擔外,認知障礙症也會影響社會勞動力。在親人的認知和身體衰退時,有些人因為缺乏資源聘請看護而需要辭掉工作照顧家人,但照護過程和對疾病的羞恥感會讓照護者感到困擾。因此,早期篩檢和介入可以減輕社會成本。

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來源:Healthy People 2030)

團隊鼓勵服務使用者從事輕微運動以增強肌肉力量(來源:「腦智同護」服務)
「腦智同護」服務聯席總監趙夏瀛醫生說:「有賴林青霞博士的慷慨贊助及用心推廣,服務推出至今大受歡迎。」截至2024年8月,計劃已經服務了487位本地長者,85%的參加者有相對正常的認知水平,但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的管理未如理想,例如缺乏運動和膽固醇過高;15%的參加者有認知障礙,需要進一步的醫學檢驗以判斷是否為早期阿茲海默症,然而,他們並未意識到自身症狀的嚴重性和就醫的必要;另有15%的參與者經「眼底相」篩檢為陽性,顯示他們的腦部健康狀況未如理想。團隊合共為135名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控制不佳或「眼底相」呈陽性的參與者提供度身訂造的療程,並完成了六個月的跟進治療。
芬蘭一項研究計畫FINGER(芬蘭老年醫學介入研究:認知損傷與失能的預防)顯示,在不同層面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大腦健康,預防認知能力衰退(來源:Miia Kivipelto and Mai-Lis Hellénius)
趙醫生補充說:「團隊亦會為個別參加者提供健康教育,涵蓋飲食、鍛鍊(有氧運動和肌肉強化)和心血管風險管理等,成效顯著。」「腦智同護」服務借鑑芬蘭一項研究計畫FINGER(芬蘭老年醫學介入研究:認知損傷與失能的預防),制定全方位的健康生活建議。
要建構永續城市,就要悉心營造讓人茁壯成長和有尊嚴地生活的環境。只要配合多方因素,大腦健康衰退和認知障礙症未必無法逆轉。憑藉中大在認知障礙症的專業研究和與本地醫療服務團體合作,研究團隊在早期診斷和社區教育方面發揮跨學科的協同效應,致力建立一個共融的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醫療體系,創造更公平的未來。
前中大校長高錕教授(右)是諾貝爾光學獎得主和「光纖之父」,患上阿茲海默症多年,至2018年逝世。其妻子高黃美芸女士(左)多年來教育公眾認識此病
中大與高錕慈善基金於2024年11月9日晚上合辦「腦智同護」慈善晚宴,提倡關注認知障礙症,合共籌得超過500萬港元,令「腦智同護」服務先導計劃完結後,得以延續服務多3年。圖為嘉賓於晚宴上祝酒(來源:「腦智同護」服務)

劉婉瑜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