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同幸
實踐幸福的正向教育和體育課
文
Amy L., 資訊處
分享這個故事
香港是全球最富裕城市之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位處全球前列,亮麗的經濟數據卻未能為港人換來快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年初發表《全球快樂報告》,本港只排第七十六位;更有調查顯示,本港市民覺得生命有意義的比率為全球最低。面對這片日益擴大的精神荒園,中大社會科學院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攜手推出的「賽馬會『正正得正』教育計劃」(「正正得正」教育計劃)以及博群全人發展中心舉辦的「健體 x友伴」計劃返歸根本,以推廣正向教育和運動幫助年輕人和大眾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感悟生命的喜悅和意義。
寓育於教 尋回初心
統籌「正正得正」教育計劃的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認為,香港學生厭惡學習,甚至不堪學業壓力輕生,失去讀書的意義是原因之一:「香港考評壓力巨大,許多學校與家長寧願孩子辛苦,都不願他們輸在起跑線。久而久之,學生認為上學只為操練和應付考試、滿足父母師長的要求和社會的期待,不覺讀書有何意義。」
要讓學生、老師和家長尋回教與學的真諦,於九十年代末確立、關注一般人福祉和成長的正向心理學正是一把鑰匙。「正正得正」教育計劃採深耕細作的模式,團隊三位資深教育革新專家定期到訪六間夥伴中小學,引導老師以正向心理學的原則調整教學法和設計課程。上課情況會拍成影片,讓老師翻看和檢討,也供向其他學校解說和推廣之用。除前線啟導,團隊亦邀請兩位專研此道的教授開展在本港推行正向教育的基礎研究。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2018長跑起步禮(學校提供)
遇挫不折 各美其美
計劃提倡的正向教育由三個理念一以貫之:一是培養「成長型思維」,鼓勵學生相信自身能力,並要善動腦筋解決問題;二是鍛鍊其篤志力行的能力,不忘初心,自能遇挫不折、善始善終;三是發掘長處,加以發揮,成長指日可期。
計劃至今推出一年多,六間夥伴學校均有令人鼓舞的轉變。選擇在運動課推行正向教育的保良局馬錦明中學,將每星期一天下午騰空,鼓勵全校師生參加長跑,以此培養學生訂立目標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如今學生面對學業和生活上的挑戰都較從前積極,願意多行一步,成己之美。
有時微小改變也能收莫大成效。鳳溪廖潤琛紀念學校製作傳遞正向信念的印章,鼓勵學生用心學習,一個個窩心小印印在功課上,也印進孩子的心裏。學生現在會自覺改正作業,交給老師,無論學業和性情上也有長足進步。
參與計劃的學生,擁有「成長型思維」的比率由原來的四成增至八成;研究也指出,愈早擁有計劃提倡的三種取向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測考壓力大的高年級能維繫不墜,學業表現也更優秀。趙教授指,這證明只要教育得法,成績和幸福可兩者兼得。
鳳溪廖潤琛紀念學校製作印章,鼓勵學生用心發掘自己的能力
中大學生與中學生結伴,學打羽毛球
生命在於連結和運動
在變化急促的現代社會,不少人感嘆快樂難尋,但快樂其實很簡單:它可以是一簞食、一瓢飲、一副健壯的體魄,或是一席會心的交流。自2017年推行的「健體 x 友伴」計劃即透過結合運動與社會服務,讓中大學生踐行樸實而雋永的幸福之道。「身心健康和人際交流向來是博群全人教育的重要元素,我們希望學生能藉着運動強身健體、釋放壓力,同時在認識社區、關心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負責博群全人發展中心「健體 x 友伴」計劃的學生發展幹事黃啟榆小姐稱。
計劃至今舉辦第三屆,學生接受專業運動訓練,繼而與社區不同群體成員結伴運動。今年計劃推出遠足、跑步和保齡球訓練,並邀智障、聽障人士和少數族裔青少年等與中大生一起運動和交流。在運動的感染和帶動下,學生與社區友伴打成一片,在友伴分享環節酣談生活、文化和風俗種種話題。
「健體 x 友伴」計劃自推行以來反應熱烈,學生需經面試才會獲取錄。計劃將在本年度下學期重推跑步、遠足和保齡球項目,讓學生鍛煉得身輕體健,且有友為伴,正是雙重滋養和快樂。
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語言、文化和種族等差異常將人置於重重矛盾之中。然而,學習的喜悅、克服困難後的滿足感和揮汗後的自在輕省,原是人類共有的情感和經歷。大同的感通、桃源之所在,盡在山路盡頭的雲起處,待有心人體會發掘。
分享這個故事
下一篇
氣候行動代言人
中學參演英文戲劇,當中有句台詞:We do not inherit the earth from our ancestors; we borrow it from our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