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致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目標 7-12

目標 1 無貧窮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引發全球經濟衰退,香港勞工市場急劇惡化,失業率屢創新高
,整體薪酬增幅減慢,當中基層家庭受疫情打擊尤其嚴重。2022年起世界邁向「復
常」,中大秉持其社會責任,透過研究、教育和資助有經濟壓力的學生消除貧窮。

目標 2 零飢餓

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

  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導致飢餓人口急增,至2021年更影響全球總人口約百分之十。戰爭、極端天氣和經濟衰退是造成糧食危機的主要因素。面對急遽變化的環境挑戰,中大致力進行可持續發展農業及食品安全相關的創新研究,期望在糧食生產技術尋求突破。我們亦奉行可持續採購原則,強調公平貿易和可持續糧食消費模式。

目標 3 良好健康與福祉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

市民大眾需要運用科學知識提出解決方法,團結一致應對公共衛生挑戰。雖然各國步入「復常」階段,不少疫後的公共健康難題仍有待解決,中大決心改善醫療服務、教育和研究,促進人類健康,為世界帶來改變。

目標 4 優質教育

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

 

中大作為蜚聲國際的大學,一直致力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及平等學習機會,並把知識和創新理念推廣到社區。教學內容亦涵蓋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旨在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目標 5 性別平等

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

  中大是重視多元化的社區,不論性別身分,所有學生和教職員均備受尊重和享有平等機會。中大致力消除性別歧視,確保所有性別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為此制定政策並成立小組委員會,確保公平和為所有人提供平等機會。中大期望通過不同舉措,進一步推廣更公平社會的價值觀。

目標 6 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

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

飲用水資源彌足珍貴。淡水佔全球水資源約2.5%,惟只有1%可供人類飲用。香港缺乏自然湖泊、河流及地下水,供水問題一向是重大挑戰。中大致力維持可持續的水資源供應,發展自給自足的供水系統和促進校內節約用水文化。

目標 13-17

目標 7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中大是首間訂立於2038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本地大學。為達成目標,大學除了減少能源使用,更積極轉向使用綠色能源。中大致力加強校園節能設施、改善運營流程及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減少碳足跡。中大亦透過多項研究及行動,發展和推廣使用潔淨能源。

目標 8 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

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

中大致力確保所有教職員能在安全、正向及具生產力的環境下工作。我們通過創新項目為學生提供寶貴機會,發展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培養他們成為未來領袖。我們培養人才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為香港及其他地方塑造更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目標 9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建造具備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

  中大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實現更可持續的未來。為研究人員和學生提供頂尖的研究環境和支援措施,鼓勵創新,並將研究轉化為應用項目,向世界提供創新科技。

目標 10 減少不平等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中大竭力實現一個擁抱多元、共融、平等的社群。根據中大的社群原則,中大承諾確保所有個體及群組均獲得平等待遇。新冠疫情令社會邊緣群體的處境更艱難,也擴大了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我們深明徹底消除結構性及系統性歧視的必要。

目標 11 可持續城市及社區

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及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

研究推算,全球城市居住人口將在2050年前增至80%,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為應對需求增加,社會各持分者須共同努力,建設健康、具抗壓力和可持續的城市。中大持續幫助政府應對香港城市挑戰,並開展創新解決方案,以促進環境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目標 12 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全球物質足跡從 2000 年到 2017 年間增加了 70%。自上世紀起,隨著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環境惡化正在危及我們賴以為生的自然系統。中大採取健全、務實的採購和廢物管理措施,減少生態足跡和廢物。我們積極開展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的認識並了解其重要。

目標 1-6

目標 13 氣候行動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對的挑戰,為人類健康、經濟和政治帶來顯著影響。中大一直關注及推行氣候行動,更是香港首間承諾在2038年實現碳中和的大學。我們積極參與和引領氣候研究,推廣氣候變化相關知識,並鼓勵在態度和行為上作出改變。

目標 14 水下生物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海洋盛載著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依靠海洋獲取糧食、能源、及食水。可是,90% 的大型魚類種群枯竭;50% 的珊瑚礁遭到破壞,人類從海洋中獲取的資源量,遠超了海洋自行恢復的速度。中大除了從學術研究保護海洋,也以公眾教育活動宣揚保育訊息。

目標 15 陸地生物

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止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中大致力建設一個陸地生態系統蓬勃發展、重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校園。校園不僅是學生求學和教職員工作的場所,也是眾多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安樂窩,當中不乏珍貴稀有物種。我們希望透過研究、知識轉移和教育,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確保下一代能夠繼承現有的宜居環境。

目標 16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創建和平、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能訴諸司法,在各級建立有效、負責和包容的機構

中大承諾建立一個公平、多元和兼容的環境,讓所有員生能備受尊重並享有平等機會。我們期望透過外展教育工作,在香港以外地區推廣和平、正義與強健體制;透過分享專業知識和資源,在本地甚至全球創建一個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會。

目標 17 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加強執行手段,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聯合國《2030議程》關乎全民福祉,需要全球各國聯手採取行動,確保可兼顧世界各地所有國家和人民。惟有加強推動全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此,中大重視國際和本地夥伴關係,積極與世界各地大學、非政府組織和政府建立緊密聯繫,共同推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