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2| 零飢餓

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

攝取充足的營養是人類基本需要。全球暖化令農作物產量減少,導致饑荒在發展中國家出現。因此,持續提供安全及營養充足的食物非常重要。為達致此目標,香港中文大學努力不懈地進行可持續農業的開創性研究,以對抗氣候變化的影響,維持農作物產量。同時,我們亦舉辦公眾活動,宣揚可持續農業及購買本地農產品的訊息。

課程

於2021–22學年提供30個相關課程。

政策

中大秉持減少危害環境、公平價格及人道主義的採購原則。根據 《可持續採購政策》《可持續採購指引》,大學支持採購本地或毗鄰廣東省範圍內生產的商品或材料,以減少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此外,大學亦支持採購公平貿易商品,以穩定生產價格來保障生產者權益。為進一步以可持續方式使用海洋資源,中大的 《可持續採購政策》 列明所有由中大舉辦或資助的活動均禁止食用魚翅及藍鰭吞拿魚。

研究

急遽的氣候變化令農作物減產情況加劇,維持農作物營養和能量的平衡,對其在逆境下的生長至關重要。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成功從一種名為「擬南芥」的模式植物中,發現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為改良農作物的營養和能量效益提供重要依據,有助達致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相關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自噬 》。

全球每年超過一半的農作物失收,均肇因於乾旱、土壤鹽鹼度和極端溫度等環境壓力。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揭示了植物對抗熱休克反應的蛋白運作機制 ,並首次利用先進的「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窺探其結構。此項發現為提高農作物耐熱性和產量提供啟示,研究結果已刊登於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細胞器生物合成和功能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細胞內的COPII 囊泡群有重要角色 ,負責將抗旱的蛋白輸送至特定部位,以啟動植物的抗旱機制。相關發現已刊登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植物》,為增強農作物抗旱能力提供新的開發方向。

提高農業生產效能

2021年,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實驗室)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 有關農業及食物生產的學術講座及多個以本地農業為主題的研究會,提倡種植大豆及利用「間套作」耕種法改善收成量。所有活動均開放予公眾參加。

此外,中大農業實驗室透過「夥伴實驗室暑期研究生交流計劃2021」,與中國農業大學的夥伴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加強研究合作。

上一個

無貧窮

目標1

下一個
良好健康與福祉
目標3